新聞媒體對食品安全問題報道應有調查依據
發布時間:2015-07-07 未經本站允許禁止轉載,如有侵權請與本站聯系
近段時間,食品安全問題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死豬匪夷所思地一批批漂江而過,費列羅巧克力被曝出令人作嘔的“蛆蟲門”,曾以一句“農夫山泉有點甜”打動無數消費者的農夫山泉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部分美白牙膏被曝含有漂白物……當這些食品安全事件制造的陰影尚未在公眾心頭散去之時,最近幾天,“老鼠肉變身羊肉”“劇毒農藥種生姜”再一次挑戰公眾敏感的神經。
面對公眾對食品安全產生的焦慮和不安,新聞媒體通過追蹤報道、暗訪曝光,充分發揮了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但在食品安全報道中,媒體的表現也并非完美無缺,仍然存在著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如何能夠讓新聞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時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本期《傳媒》周刊特別關注——
在公眾對食品安全狀況普遍焦慮的當下,新聞報道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媒體也被社會寄予更多期待。那么,媒體在進行食品安全報道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應該堅守哪些原則,又如何才能做好相關報道呢?讓我們來聽聽專家們的觀點吧。
只有準確 才能客觀
“你知道全世界哪個國家的記者威信最高嗎?”中國食品學科技術學會理事、《北京青年報》副刊版組“科學·生命”版編輯魏世平開門見山的問題難住了《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她解釋道:“這曾是我的導師對我提過的問題,答案是美國記者,因為他們做了大量真實準確的調查性新聞。準確報道新聞是媒體人必備的素質,科學的內容更應如此。”
在魏世平看來,目前國內食品安全報道很常見的問題就是不夠準確和科學,比如,很多媒體在描述有毒食品時常說“長期大劑量使用會致癌”,但對“長期大劑量”的具體概念卻很少會作出準確解釋。對此,魏世平特別強調,記者的社會責任和專業素質是食品安全報道中最重要的因素,“科學報道來不得半點虛假,尤其在面對熱點的食品安全事件時,記者切忌盲目跟風,要保持冷靜的觀察和思考,進行深入調查,在核實信息的準確度后再做報道”。
對于魏世平“準確和科學”的觀點,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總編輯孟憲勵表示認同。他認為,醫學報道強調實證、實驗、文獻報告,食品安全報道也應以科學精神準確地傳播科學常識。“凡是遭到食品界詬病的一些報道,往往都是不能準確說明量效關系,即多大的量、持續多長時間有害,而往往以推理、猜測、空對空式的理論推演,得出一個令公眾嚇出冷汗的結果。而事實上,這種結果往往是以各種不可能或者現實中不存在的條件為前提的。究其原因,是一些媒體片面追求轟動效應、只講一點不求全面所致。”孟憲勵說道。
“前幾年普洱茶在京城熱銷,制作包裝極為精美,價格動輒上萬元。針對這個情況,我們進行大量市場調研,采訪了不少專家學者,做出《你了解熱銷中的普洱茶嗎?》這篇報道,將普洱茶的歷史、營養成份、對人體的作用以及收藏等進行了全面、到位的解讀,告訴人們其實普洱茶并沒有那么神奇。”魏世平向記者分享了令她感觸很深的一個案例,并借此闡述了自己對食品安全報道的體會——“在互聯網時代,勿以爭時效性而犧牲準確性,勿以爭轟動性而犧牲科學性,這是媒體和媒體人必須把持的。要做到‘堅持、保持、把持’,要對事實進行謹慎求證、仔細核實,只有這樣才能使報道準確,使媒體的公信力不受損害”。
針對食品安全報道因缺乏準確性而誤導受眾的問題,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唐潤華表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記者專業知識缺乏;另一方面是廠家之間因為商業原因互相詆毀,媒體被廠家牽著鼻子走”。
只有通俗 才能易讀
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食品安全報道自然也要讓老百姓讀得順口、看得明白。但記者在翻閱一些關于食品安全的報道時發現,有些報道滿篇皆是專業詞匯,晦澀難懂。對此,魏世平建議,“科學的報道需要通俗、生動,同時,要把主要內容用中心思想的方式提煉出來。在報道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時,媒體應該了解食品質量安全衛生相關知識,對文中涉及的科學參數和專業術語作通俗化解釋”。
對于有關食品安全研討會議的報道很容易被寫成形式呆板的紀要文章這一問題,魏世平分享了自己在實踐中琢磨出的小竅門:“我每次參加這種會議幾乎都是從頭聽到尾,認真記錄每一位專家的觀點,把其中新鮮、重點的內容特別勾出來。回來后反復閱讀,把讀者有可能不知道的概念、與讀者生活最相關的問題作為導語,這樣一下就拉近了科學報道和讀者之間的距離。”
關于如何進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報道,孟憲勵的觀點是在保證通俗化的同時還必須強調客觀性,同時,公眾的閱讀感受也不能忽視。“提高食品安全報道的通俗性沒有問題,但要防止引發公眾反感的一些過于客觀的專家評論。”孟憲勵以媒體報道中的“每天吃1000顆蘇丹紅鴨蛋才能致癌”“每天6顆鉻膠囊才會有危害”等言論為例指出,或許專家們講的內容都是客觀的,立場也是善意的,這些說法也闡明了食品安全客觀的量效關系,但這種報道卻極易激起公眾的反感。“道理很簡單,食品是入口的,不應以是否安全為底線,還應顧及消費心理情感接受原則。即便一天吃1000顆蘇丹紅鴨蛋才致癌,可對任何人來說哪怕一顆這樣的鴨蛋也是不愿意吃的,這正是食品安全報道復雜性的一面。”
只有專業 才能服眾
食品安全報道一直以告知性的消息為主,即所謂的“爆料”,而全面分析的解釋性報道、深度解讀偏少。但現實是,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并非簡單的造假制假,往往涉及復雜的專業知識。媒體只傳播信息而不作解釋,往往會讓公眾接收到無效信息。
對此,魏世平直言,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媒體從業人員相關專業知識的欠缺,解決辦法就是保持與科學家、營養家等專業人士的溝通,提升專業度。孟憲勵也表示,很多食品安全報道在專業性方面欠缺,表現出整體性浮躁。如果對一個專業問題不能“釘進去”,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就是隔靴搔癢;如果“釘進去”了卻不能“跳出來”,寫出來的文章自然生澀難懂。
談到如何與專家進行溝通,魏世平特別提醒說,溝通中最忌諱的就是記者自以為是,認為專家不懂媒體傳播,而專家認為記者的問題太過幼稚,采訪中就會產生抵觸情緒。“記者要虛心、耐心地聽科技工作者講他專業領域的知識,盡快惡補相關專業知識,然后將其轉化為通俗的語言告知大眾。久而久之,專家也就愿意把研究的新發現與記者分享,使更多的人能夠知道這一科學領域的進展。”
對于記者和專家的關系問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咨詢師鐘凱認為,各專業機構應當積極為媒體記者和專家搭建交流的橋梁,逐步構建相互信任、合作共贏的關系。專家是食品安全信息最主要的來源,媒體是公眾獲取食品安全信息最重要的渠道,這兩方面的有效結合能夠保證食品安全報道更加靠譜。
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媒體能讓自己報道的信息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這與信息源有著密切的關系。對此,魏世平建議,媒體可以邀請營養與食品方面的專家通過開專欄、寫專文等方式談觀點、說見解,就日常的營養健康問題、突發的相關事件提供專業而權威的信息。在媒體和其他各方的風險信息交流中,第三方專家的作用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