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葉氏化工從100萬到100億
發布時間:2015-07-07 未經本站允許禁止轉載,如有侵權請與本站聯系
即使是時隔30多年后的今天,葉子軒仍然清晰地記得恒昌行化工原料公司在香港皇后大道西425號開業的景象,而1977年他正式加盟恒昌行的那改變命運的一天同樣歷歷在目。
滄海桑田,而今前身為恒昌行的葉氏化工(00408.HK)集團有限公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醋酸酯類溶劑生產商,也是中國最大的油墨制造商。2012年,集團年銷售額達到88.94億港元,今年可望達到100億港元。葉子軒亦于去年接過四哥葉志成手中的帥印,成為這家化工企業巨無霸的新掌舵人集團執行委員會主席。
談起往昔崢嶸歲月,葉子軒時而唏噓不已,時而霍然站起,葉氏化工富有傳奇色彩的創業與財富之路從他口中娓娓道來。
從100萬到100億
“上海已經成為集團新的戰略重心,我現在大概每月來一次。我們在長三角有四家工廠以及科研中心,已經形成中國四大區域即珠三角、長三角、河北(華北)、成都(西南)都有工廠的全面格局,接下來需進一步考量它們未來先后發展的順序。”葉子軒告訴記者。
他進一步透露,就華東區域而言,葉氏化工去年年底在金山建了油漆工廠,一期投資2.75億元人民幣,二期將于今年底明年初啟動,三期日程待定,目前已預留地塊,預計總投資約5.5億元人民幣。未來計劃把現在青浦的工廠移到金山,成為公司的油漆廠總部。另外,江蘇泰興的溶劑廠目前也達到12億元人民幣的銷售規模,還有145畝土地預備今年興建。此外,華東還有杭州的油墨工廠和樹脂車間等,這些擴張都需要相當的財力源源不斷支撐。
葉家有九個兄弟姐妹,但1971年10月25日恒昌行創立時只有兩位創辦人,四哥葉志成,此前是一家潤滑油銷售公司的推銷員,而六姐葉鳳娟則是會計。這兩個富有創業精神的年輕人跟老板商量后,把自己九龍區的原有客戶資源都交給老板,自己去香港開新公司,并承諾不會與原公司發生利益沖突。當時九龍和香港之間交通甚為不便,沒有隧道相通。
“我們跟這家潤滑油公司的老板直到現在還是好朋友。我曾設想過,若兄姐兩人當初沒有這種破釜沉舟另立門戶的勇氣,一直賣著潤滑油,估計到現在也不會有大的發展前途。”葉子軒說。
葉子軒的爸爸是做金貨的藝匠,當時他給初出茅廬的子軒兩個選擇:要么跟自己學手藝,要么學做推銷員。他思考良久,覺得還是推銷員有前途。1977年3月1日葉子軒加盟恒昌行,他記得當時總共只有8個人,由于六姐去讀書,就四哥和他兩個再加6位員工,大概一年能接100萬港元的生意。100萬港元到100億港元,是一條無比險峻的登峰之路。
葉子軒加盟公司時還是一名潤滑油推銷員,對化工一竅不通,只是秉承著“生行街,死掌柜”的想法跟著大哥到外面來“撈世界”。“其實我們幾個兄弟姐妹當時對企業的愿景都很迷糊。我記得1983、1984年的時候,大哥跟我們說,公司將來必須要做大,要爭取上市公司地位,這樣才會有資金,可以從市場集資,銀行貸款也要容易許多。我和大哥都是中學畢業就出來打工,我們覺得只有上市才能吸引各方人才,強化公司管理內核,企業才有生存機會。但老實說,上市這條路當時感覺離我們還很遙遠,應該說似乎沒什么可能。”
之后,兄弟倆踏踏實實、規規矩矩按照上市公司的目標重塑公司。他記得當時跟兄長多次討論,決定聘請一位資深的人力資源經理。那時老板(大哥)的月薪是1.2萬港元,自己是1萬港元,而這位HR經理月薪高達2.6萬港元,可以說他們兄弟是咬牙做出了的決定。但后來回想起來他們都覺得非常值得,這個經理帶來了整套先進的人力資源規程。另外,公司要上市必須要有規模,要把生意做大,他們決定采取工貿結合的手段,不斷拓展公司的業務縱深。上市最后成為公司的關鍵發展節點,公司以前向銀行貸幾百萬都很難,一下子變成要貸10億港元也輕而易舉,超常規發展獲得業務保障,一路也不斷有新的各方豪杰加盟。
他強調,許多香港公司包括上市公司都在不斷突破本業尋求其他利潤點,但葉氏化工始終專注本業,堅守本業,把酯類溶劑做到至今全球之冠,這確實也是使公司一路壯大的一個關鍵因素。
葉氏化工在葉家兩兄弟的手中如爆米花般不斷綻出新芽,僅醋酸酯一個產品,第一年產量8000噸,而去年已高達60萬噸。葉子軒將其歸功于充分結合國內優勢,包括人才、技術、銷售和生產,同時依托國外戰略合作伙伴的鼎力相扶。
“公司發展不可能總是一片坦途。葉氏化工的廠房也曾經歷過一場大火,導致停產一個多月。我們的貿易公司由于市場原因業績有點大起大落,1997年公司下決心把它砍掉。另外,公司剛剛上市時在珠三角有四個工廠,但承接生意不夠,導致產能太大,也在1997年把它們縮減為兩個。但總的來說,公司發展一直很順利,可以說一半靠努力,一半靠運氣吧。”葉子軒回憶道。
家族企業的初衷不會變
葉子軒一直記得大哥的總結,那就是天時,亦即中國改革開放;地利,即國內結合地緣以及合作伙伴;人和,就是不斷壯大的團隊。“來內地發展,起初也是無奈之舉。因為香港開設化工廠執照很難批,地方很難找。我們把家底刮了一番,籌齊100萬港元,1985年底決定來內地設廠。這步棋確實很高。”
葉氏化工決策層去年底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大家堅定相信公司2020年能夠把年銷售額再翻一番,達到200億港元。“這個數字是經過充分論證非憑空說出的。”
在不斷壯大之后又逢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葉氏化工會否走出國門?“我們非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也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但沒有到難以生存的境地,因此沒有打算沖出國門。以前公司在新加坡設有貿易公司,在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都設有廠,但大多數虧本,因為跟那邊土生土長的華僑競爭,我們優勢不大,而且戰線拉得太長也是兵家忌諱。”
葉子軒期望將溶劑從50億港元的年銷售額做到120億港元,那樣200億港元的總目標就有保障了。此外他們新的利潤增長點將是丙烯酸丁酯,可以與公司現在的水性樹脂同時生產,他們用戶基本相同,而原材料有一半相同。
葉子軒對本刊記者坦言,他并沒有特別崇拜的企業家偶像。“我欣賞許多企業家,比如臺灣奇美集團的許云龍,Acer的掌門人以及Apple的喬布斯等等,我會買他們的書,從中汲取成功經驗。如果一定要說崇拜,那么就是胡雪巖,我很欣賞他做人做事的風格以及誠信的立身之本,這次在來上海的飛機上我還在看他的書。”
此外,葉子軒最崇拜大哥,在跟隨他36年的風雨歷程中,他們兄弟無數次就股份、金錢和權力充分表達和交換意見,但最后無一例外都會充分信任并由大哥拍板。去年大哥離開管理團隊,根據公司規定,市值5%以內的合約董事局不管,由集團執委會全權負責,而執委會成員加薪、入職、離職等需要董事局批準。他們稱之為分層管理、各負其責。董事局主抓公司發展的大方向、重要人才以及企業管治。在香港企業中,這是非常創新的做法。
家族產業的傳承也是葉氏兄弟心頭的重要考量因素。“我的大兒子葉朗,今年25歲,剛進葉氏化工就職,目前還是一名小職員,也是公司培養對象。他在香港獲取了法律博士學位,此前在大投行做了10個月。吸收他加入公司是大哥的意思,他本人也考慮了很久才同意。”
除了葉朗和大哥葉志成的兒子葉鈞之外,葉家九兄弟姐妹的親戚子女中沒有任何人在葉氏化工任職,可謂是涇渭分明。
對培養子女,葉子軒表示首先當然是要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行,大哥和他都主張從自身做起,潛移默化,以身作則,幾十年如一。他們不會刻意強調讓子女成為職業經理人,只做股東也可以,但希望企業永遠姓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