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新時期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進一步明確了質量認證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質量管理、提高市場效率的基礎性制度,為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全面加強認證認可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意見》的出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質量工作的高度重視,為全面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要深刻領會《意見》出臺的重要意義,將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意見》作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質量工作決策部署的實際行動,作為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重要舉措,作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質檢管理與服務水平的有力手段。
二、扎實開展《意見》的學習宣貫活動
全系統要把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意見》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思想上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專題研究部署,狠抓工作落實,確保《意見》部署要求落到實處。
一要迅速組織學習。各單位、各部門要結合學習貫徹全國質檢工作會議、全國認證認可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領會《意見》精神,把握原則要求,明確目標任務。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分管認證工作負責同志要帶頭學習研究,大膽探索創新,提出創造性、開拓性的工作思路。要通過講座、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在全系統和全社會形成學習認證、掌握認證、善用認證的良好氛圍。
二要加大宣傳力度。要把《意見》作為重點宣傳內容,通過新聞媒體、網絡新媒體等各種傳播方式,廣泛向社會進行宣傳動員,開展各種宣講解讀、采訪報道、咨詢服務等活動,普及質量認證知識,傳播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廣獲得質量認證企業及產品,提高全社會的質量意識。要聯合各部門各單位,面向廣大企業和社會公眾組織開展專題宣貫活動,形成宣傳合力。
三要制定實施方案。認監委要牽頭制定貫徹落實《意見》的總體方案和任務分工,將其與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部署緊密銜接起來;各單位、各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制定貫徹落實《意見》的具體實施方案,將其納入相關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細化分解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加強督促檢查,確保落實到位。
四要抓牢重點任務。要圍繞《意見》明確的總體要求和7方面工作任務,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重點任務為牽引,推動《意見》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當前,要以“質量提升行動年,認證認可在行動”為主題,以提高認證認可供給質量為主線,重點組織開展百萬企業認證提升、高端認證質量惠民、認證服務地方行業、“中國認證、全球認可”“認證亂象”專項整治等5大質量提升行動,促進全面質量管理和產品、服務質量提升,增加廣大企業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五要加強統籌協調。認監委要切實履行統一管理、監督和綜合協調職責,加強對各地方、各部門、各行業認證認可工作的宏觀管理和業務指導,完善全國“一盤棋”格局。標準委、總局各司局、直屬單位要積極支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加強政策銜接、制度配套和工作協調。各地質檢兩局要及時向當地黨委、政府匯報,推動各級地方政府將質量認證體系建設擺到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落實組織機構和經費保障,明確責任分工和時限進度,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
三、健全貫徹落實《意見》的工作機制
要按照“統一管理,共同實施”的原則,圍繞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合、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質量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激勵約束、協調聯動、評價考核等機制,充分發揮各方齊抓共管、多元共治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一要發揮好牽頭抓總作用。質檢總局、認監委要抓好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和宏觀管理,完善各項政策和管理措施,強化行政監管和綜合協調能力,提高認證認可供給質量水平,規范認證認可活動,增強認證認可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二要發揮好政府主導作用。完善全國認證認可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推動各級地方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建立議事協調機構和工作機制,將質量認證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和質量工作考核,作為政府治理和行業管理的重要手段,完善政策、法規和制度保障,抓好試點探索和示范創建,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果。
三要發揮好市場主體作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從業機構及從業人員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嚴格規范合格評定活動,努力提高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為社會提供高質量認證服務;廣大企業要積極運用質量認證手段,促進全面質量管理,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要營造行業發展良好環境,加快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健全市場化運行機制,形成各類市場主體自我激勵、自我約束的良性格局。
四是發揮好社會共治作用。完善“法律法規、行政監管、認可約束、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的多元治理體系,建立認證認可全過程追溯機制,健全政府、行業、社會等多層面的認證采信機制,完善從業機構、獲證企業及其人員的責任追究機制,健全認可約束機制,強化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作用,全面提高認證認可的社會認知度和社會參與度,推動全社會共建質量認證體系、共享質量發展成果。